5种错误的爱,可能会害了自闭症孩子
发布时间:2019-06-29 09:00:40阅读次数:0次
世界上,
恐怕没有什么情感比父母爱孩子更纯粹了吧。
但有时候,爱的不对,
也会变成一种伤害。
对于普通儿童来说,心智成熟后会有自我调节能力,
早期的教养方式即便不合适,也有可能变成未来成长的动力。
而对于特殊儿童来说,心智能力远远不及普通儿童,
自我调节能力欠缺,其成长受到外部环境巨大影响。
如果,早期父母给予了错误的爱,
那么,对孩子的伤害不可估量。
1、“爱”他就全顺着他mdash;mdash;错!
世界不会因你一人而改变运作的方式,
顺从儿童的所有意愿而无所纠正,
只会让他的不合适的行为越发偏离正轨。
无原则地顺从也会让孩子越发的自我为中心。
而这种自我中心则变成未来社交的最大障碍。
毕竟,
走出家庭,
在群体中,没有人会永远顺着你。
后期很多高功能儿童受挫能力差,
与早期的顺从亲子关系多多少少都有关系。
适当的拒绝,适当的压力,适当的挫折,
都是成长中最好的契机。
2、“爱”他就全部给他mdash;mdash;错!
多劳多得不劳不得。
人类社会的物质分配大抵如此。
如果习惯什么都不做就可以得到一切,
那么,他的学习动机将被消耗殆尽。
所谓“劳”,不但是指劳动,
更重要的是,
让儿童从小养成有付出才有回报的因果关系。
另外,给再多的物质,也不如每天的陪伴。
下课的时候,经常看到家长拿着薯片海苔喂给孩子。
如果他什么都不做就能得到这些,
那他为什么还要在上课付出努力得到呢?
就好像,
如果不上班就能得到钱财,
如果不干预孩子就能进步,
你还有多少努力的动机?
3、“爱”他就全替他做mdash;mdash;错!
不知道因为心疼还是愧疚,
对于特殊儿童,父母总想包办一切,
以此来弥补对他的亏欠。
结果呢,
勺子不会用,
衣服不会穿,
出门就抱着,
用纸巾擦鼻涕都不会。
这样的模式,
大多会培养出一个精细能力差、依赖性强、懒懒散散的宝宝。
他什么都不会,你能陪他一辈子吗?
显然不能。
总有一天,孩子会与原生父母分离。
因此,
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可以独立于父母的人,
才是最好的爱。
4、“爱”他就让他高兴mdash;mdash;错!
高兴就是笑,反义词就是哭。
很多人为了避免孩子哭,想尽一切办法满足。
当他发现,只要凡事满足他他就不哭时,
满足-不哭,
变成了一种强烈的亲子关系模式。
其实,你努力的避免孩子哭,
表面看是在满足孩子,
实际上,是满足了你因为孩子一哭就焦虑的脆弱的心。
说到底,你只是满足了你自己。
在早期,孩子还没有什么严重的问题行为时,
哭就是他们唯一的武器,
战胜哭,就战胜了自闭症这个病的核心。
如果早期被哭声吓退,
那么后期将会衍生出无穷无尽的问题行为,
想管也管不了了。
高兴和不哭,其实是两码事。
真正的高兴,
是目标达成后的自我肯定。
5、“爱”他就给他自由mdash;mdash;错!
当每个人都想要自由的时候,
自由就会引发冲突,
而解决冲突的方案就是,制定规则。
对于成年人之间,
给与他人自由,似乎是最好的爱。
但是,这里有一个前提:
对方有健全的心智能力,能够自我完善。
这也是为什么儿童需要监护人的原因。
儿童的心智还未健全,
给予过多的无规则的自由,
往往会通向吃喝拉撒爽懒的低级方向。
有规则,才有自由。
引导他们向符合社会规范的更好的方向发展,
是作为父母,作为监护人的职责所在。
当你可以在度假中享受自由的美好,
大概是因为你之前在规则中足够努力吧。
本文由合肥孤独症康复研究中心,合肥晓燕子康复机构收集整理发布,如果对您有帮助,请分享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立刻删除。